准提咒全文网

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

发布时间:2022-11-03 09:12:15作者:准提咒全文网
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 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

陈辽

1988年,山西及山西清徐县的某些学者,出于对《三国演义》原作者罗贯中和对乡里的热爱,因山西太原清徐《罗氏家谱》中第六代罗锦有“次子出外”字样,遂认定罗锦无名字的“出外”“次子”即为《三国演义》原作者罗贯中。其后他们宣称罗贯中已经找到。内地多家报纸对此说加以炒作,一时沸沸扬扬,都说《罗氏家谱》中罗锦的次子即是罗贯中。这些学者的文章后来又在台湾的报纸上发表,使此说得到进一步的传播。1999年9月,我去清徐参加了第十二届《三国演义》学术讨论会,蒙赠山西太原清徐《罗氏家谱》研修公会编印的《罗氏家谱》一册。细读之下,发现山西及太原清徐的某些学者在解读《罗氏家谱》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不该发生的失误。这些学者,有的是我的好友。但“我爱我友,我更爱真理”,乃作此文,论证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《三国演义》原作者罗贯中,向《三国演义》研究者和读者们请教。

一、不能将《罗氏家谱》中的“先祖”“远代祖宗”和《家谱》中的“第一代”“始祖”混为一谈

某一姓氏的“先祖”、“远代祖宗”和某一姓氏家谱中的“始祖”、“第一代”不是一回事。如《孔氏家谱》把孔子(前551-前479)作为孔氏的“始祖”和“第一代”.但是,孔氏的“先祖”和“远代祖宗”并不是孔子。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,在叔梁纥之前还有“先祖”.因此,某一姓氏家谱的修纂者,常常把他们尚可知道姓名的“始祖”作为该家谱的“第一代”,而把传说中的某氏或不知道名字的某个人称为“先祖”.太原清徐《罗氏家谱》也是这样。《罗氏家谱》最早纂修于明朝隆庆元年(1567年),纂修者为“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(罗)正己”.他在《清源(按:即今清徐)罗氏家谱序》中明白写道:“祖宗支派,除远代外,不敢妄附。姑据先人口传,有前京畿纪述者云:吾先祖根于蜀郡,自唐仕于青州仆射,即今梗阳(按:后为清源,现为清徐)也。因路远不能还乡,籍于白马一都。”这位罗正己即《罗氏家谱》中的第八代罗礼。“礼以正己”,所以他又名“正己”(或“正己”是他的字)。过了17年,明万历二十年(1584年),罗礼又重新纂修《罗氏家谱》,那时他已是“致仕教授”,退休了,但他又写了一篇序,其中清楚写道:“吾闻远代祖宗乃四川成都府人也,仕于青州,即今清源也。因路远不能还乡,入籍白马一(都),后迁城南三等都。

”罗礼是当过“大同府儒学训导”后又升任“教授”的文人,他懂得一点谱牒学,所以他是把“先祖”、“远代祖宗”和家谱中的“始祖”、“第一代”分开的。他把梗阳罗氏的“第一代”确定为“罗仲祥”.隆庆元年为1567年,罗正己已是“大同府儒学训导”,约40岁左右。以每代平均25年左右计,上推七代,那么清徐《罗氏家谱》中的“始祖”、“第一代”罗仲祥约出生于1325年左右,即元泰定二年左右。在清徐《罗氏家谱》中从第一代罗仲祥起至第九代,支派分明,每一代各生了几个儿子,妻子是谁,都一一载明,并不存在有什么“阙轶差错”的问题。

但是,到了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第十四代庠生罗鳌纂修家谱写《梗阳罗氏家谱序》时,由于罗鳌对谱牒学不甚了然,竟把“先祖”、“远代祖宗”和“始祖”、“第一代”划上等号。罗鳌比罗礼晚了六代,至少晚生了150年。罗礼在《序》中说“先祖根于蜀郡,自唐仕于青州仆射,即今梗阳也。”他并没有说“始祖”、“第一代”罗仲祥“自唐仕于青州仆射”.但到罗鳌那里却说“始祖仲祥于后五代唐时游宦为青州仆射”.这就发生了巨大的时间差错。罗氏“先祖”、“远代祖宗”于五代后唐时期(923-936)来梗阳任“青州仆射”(关于这一问题,我在后面还有考论,此处从略“,到罗礼于隆庆元年(1567年)第一次纂修《罗氏家谱》,约600年,以每年25年计,应经历24代;即使以每代30年计,也应经历20代。但是,罗礼明明说他是梗阳罗氏第八代。可见,在五代后唐时任”青州仆射“的,是不知名的罗氏某位”先祖“、”远代祖宗“,绝不是罗鳌说的《罗氏家谱》的”始祖“、”第一代“罗仲祥。这是通过小学生的四则运算即可搞清楚的,但罗鳌却由于缺少谱牒学常识而把”先祖“、”远代祖宗“和”始祖“、”第一代“混为一谈了。

遗憾的是,从第十四代罗鳌起,《罗氏家谱》的后来纂修者都沿袭了罗鳌的这一错误说法。第十四代武庠生罗维于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《重修罗氏家谱序》中也说:”始祖仲祥,自唐为青州仆射,因避乱,择梗阳之寺沟止焉,即今清源县也。“乾隆十一年(1746年)的《清邑罗氏家谱序》和罗元祥的《序》;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罗元祥的又《序》;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罗守谦的《序》;嘉庆十四年(1809年)罗宽裕的《重修罗氏家谱序》、罗七书的《重修家谱序》、罗泽清的《重修罗氏家谱记》;道光二年(1822年)罗宽裕的《序》、罗补衮的《序》、罗星煌的《重修家谱序》、罗泽潢的《序》、罗止瀛的《重修家谱序》;道光十九年(1839年)罗其珍的《纂修家谱序》;咸丰六年(1856年)罗丕谟的《谱序》、罗其宝的《重修家谱序》;同治十一年(1872年)罗其瑞的《重修家谱序》、罗树芝的《重修罗氏家谱序》;罗益亨的《罗氏重修族谱颂并序》、罗文藻的《重修家谱歌并序》,都因袭了、重复了罗鳌”始祖罗仲祥“于五代唐时”仕于青州仆射“的说法,谁也没有改正这一错误。

遗憾的是,山西及清徐的某些学者竟没有认真阅读《罗氏家谱》,也把”先祖“和家谱中的”第一代“划上等号。他们也没有计算一下,自五代后唐时(923-936年)至梗阳罗氏第十四代罗鳌写《梗阳罗氏家谱序》时(1678),已经历了750年左右,罗氏的每一代怎么可能长达54年呢?假如”第一代“罗仲祥于五代后唐时即来青州任仆射,他的第六代即生下了后来写《三国志传》的罗贯中,那么,罗贯中的出生时间应在1086年左右。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。

二、梗阳罗氏第六代罗锦”出外“的”次子“绝非罗贯中

持罗贯中即《罗氏家谱》第六代罗锦”出外“的”次子“、被除名的罗某某说的论者,他们的推论是这样:第一,罗贯中”写出过《赵太祖龙虎风云会》第三本杂剧,又写出过被封建阶级视为‘小说末流’一类的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全传》等小说作品,他这种与倡优、伎艺人等混为一流的行径,无异是有辱祖先、玷污门风、罪不容赦的罪行。“第二,”更为严重的是,罗贯中曾经参与过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‘倡乱’、‘诲盗’之书的《水浒传》的编集修撰工作,元、明、清三代,封建统治阶级对有‘倡乱’、‘诲盗’之嫌的小说、戏曲作品屡次明令禁毁。“”所以罗贯中可能是以身兼‘败子’和‘逆子’双重身份而被除名的。“这里我们且不谈罗贯中写了《赵太祖龙虎风云会》等杂剧,写了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全传》是否一定会被《罗氏家谱》除名(按:江苏兴化施彦端的后人即在施彦端名下,添上”字耐庵“字,把施耐庵作为兴化施氏的始祖),因为《录鬼簿续编》中有罗贯中的记载,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自明代中叶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并不禁毁,清王朝还将《三国演义》译为满文让满人阅读;我们只说论者谓第六代罗锦的”出外“的”次子“即是罗贯中的说法毫无根据。按照《罗氏家谱》,从第一代罗仲祥起至第八代第一个纂修《罗氏家谱》的罗礼止,其世系的清楚、准确是毫无疑问的。清源(即今清徐)罗氏第六代有罗钊、罗铖、罗锦、罗镐、罗镡兄弟五人。罗锦生子六,长子才聚,次子无名,注明”出外“,三子才增,四子才森,五子才宝,六子才仓,这是清源罗氏第七代。而五子罗才宝有子四人:罗佑、罗囗、罗祺、罗礼。他们是第八代。在罗礼的名下,明明白白写道:”贡生任大同县教谕升大同府教授“,也就是第一个纂修清徐《罗氏家谱》时(1567)自称”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“的罗正己、而在万历十二年(1584)《序》中称”致仕教授“的罗礼。他的罗锦”出外“的”次子“罗某某的关系,是侄子和亲叔叔的关系。罗礼修谱时何以将他的亲叔叔除名,原因不得而知,但这位亲叔叔绝对没有写过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全传》,却是可以肯定的。罗礼纂修《罗氏家谱》,时在1567年,约40岁左右,他的”出外“的二叔罗才某假如比他大25岁至27岁,应出生于1500年左右,即明弘治十三年左右。人所共知,《三国志传》成书,虽有宋末、元代后期、元末明初等说法,但庸愚子(蒋大器)为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写《序》的时间为弘治甲寅,即1494年。那时罗锦的后来”出外“的”次子“罗某某尚未出生,他怎么会创作《三国演义》呢?

三、罗锦的次子并非”才本“,更不是罗贯中

持罗锦次子即罗贯中其人的论者,他们还给这位”次子“编造了一个名字叫”才本“.因为他是”才“字辈,而罗贯中的大名为”本“,两下一凑,就成了”罗才本“.这更是无稽之谈!

必须指出,纂修《罗氏家谱》的人员,文化素养并不高,而且他们都有故意抬高祖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倾向。如最早纂修清徐《罗氏家谱》的罗礼,先是当”儒学训导“,后升为”教授“,他在修谱时便把当过梗阳县小官的”先祖“,说成是当过”青州仆射“.不过,他还算比较老实,说那是”姑据先人口传,有前京畿纪述者云……“并没有十分肯定这件事。其实,”仆射“是武官中的高官。据《辞海》,古代重武臣,以善射者掌事,故名”仆射“.东汉尚书仆射为尚书令的副手,职权渐重;到末年便分置左、右仆射。魏晋以后,令、仆射同居宰相之任。唐代不设尚书令,仆射即为尚书省长官,初期与中书令、侍中同为宰相,中期以后,非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即不为宰相。宋初相沿,元丰改革官制,才又以左、右仆射充宰相。徽宗时一度改为太宰、少宰;乾道八年(1172年)改为左、右丞相。其后”仆射“之名废除。可见”仆射“是高官,小小青州,何来”仆射“?至于《青州》,《书·禹贡》:”海、岱惟青州“.”海“指今渤海;”岱“即泰山。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,内有青州,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市、齐河县以东、马颊河以南以及济南市、高密、莱阳、栖霞、乳山等县以北、以东和河北吴桥等地。东晋、南朝,唐、宋时期,青州辖治地区,都是在山东一带地方。在地理志上从未见过太原附近还有什么”青州“.罗礼没有查阅过历代的职官志和地理志,只是因为要抬高他的”先祖“的地位,才把梗阳小官说成是”青州仆射“.后来罗氏子孙没落,但从罗仲祥起,清源罗氏又中兴,于是罗礼把罗仲祥作为他所纂修的《清源罗氏家谱》的”始祖“和”第一代“.罗仲祥约生于1360年左右,罗礼为清源罗氏第八代,这在时间上是完全吻合的。

到了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《清邑罗氏家谱序》的作者,又把原是”太原府学贡生“的他的八代祖罗礼,”任大同府儒学训导以道翁讳正己者“,抬高到”岁进士“的地位。尤其是罗益亨于同治十一年(1872)在《罗氏重修族谱颂并叙》中,竟将八世祖罗正己(即罗礼)误写成”九世祖正己公“,还将”始祖“在五代后唐时的任职,说成是”委贽南唐,来官仆射“,成了南唐的仆射。而后唐(923-936)与南唐(937-975)根本不是同一个王朝,只是因为要抬高”始祖“地位,罗氏”始祖“竟成了南唐的仆射了。

从《罗氏家谱》的纂修者一贯抬高先人的社会地位、政治地位的做法看,假如罗才本(?)真的写了《三国演义》(前已考论,这实属不可能),到了清代同治年间,《三国演义》已成了清王朝介导阅读的教科书,罗益亨等人又为什么不在《罗氏家谱》中予以注明呢?

四、所谓罗贯中即《水浒传》中的许贯中、罗贯中晚年隐居于今鹤壁市许家沟写作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,全属子虚乌有

当山西及山西清徐的某些学者确定《罗氏家谱》中的罗锦次子即写作《三国演义》的罗贯中以后,他们又施展其想象力,说《水浒传》中的许贯中即罗贯中的”虚像“;还说罗贯中晚年隐居在今河南省鹤壁市的许家沟从事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的创作。据说,罗贯中对许贯中隐居地的描述,”基本上是记实,写的是真山、真水、真地方,与现代标准地图相对照,也是丝丝入扣,了无差错。“”原来这个‘斗鸡村’就是清源县白石沟沟口之北的平泉村“.清初小说《善恶图全传》中有一位”罗贯中令郎“的罗定,而《罗氏家谱》第八代中恰好也有个罗定,是第七代罗才某的侄子,所以那个罗才某即是罗贯中,等等。这些说法,从表面看来,似乎煞有介事。介理,如我在前面所考论的,那个罗锦的次子罗才某根本不是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,因此,这些想象可以作为人们茶余酒后的谈资,却不能作为清徐罗某某即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的真切史料。

太原很大,太原地区姓罗的人很多。不能因为在清徐县发现了一个《罗氏家谱》,其中第七代有个人没有名字,就断定此人即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。寻找罗贯中的工作,我们一定要继续做下去,但是在寻找罗贯中过程中所出现的浮夸学风,我衷心希望在今后不再出现!

原载:《中华文化论坛》 2000年01期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准提咒原文

  • 准提咒注音

  • 准提咒读诵

版权所有:准提咒全文网